中國的佛教音樂



宗教音樂作為傳播和解釋教義的重要手段,曾對中國古代社會和民眾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

由於不同的宗教信仰、教義各有不同,故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宗教音樂。而佛教音樂在中國是最

具影響力的。自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其宗教文化亦不斷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尤其在音樂方

面,更吸取了不少中國本土音樂的元素。

佛教音樂的演唱形式主要有:梵唄、偈、贊等。其中,「梵唄」的演唱形式既有獨唱形式,也

有合唱或齊唱等形式。「偈」和「贊」是佛教儀式中所採用的經詩。而佛教音樂則大多用傳統

的中國樂器和樂曲。常用樂器如二胡、琵琶、笙、管、笛、簫等。

南方的佛教音樂以峨嵋山寺廟為代表,而北方的則以五台山寺廟音樂為代表,其中又分為清廟

(和尚)和黃廟(喇嘛)兩種風格,前者音樂趨於幽靜,後者則傾向明快。

唐朝也同時重視道教,唐明皇十分喜愛道教音樂,還創作了《霓裳羽衣曲》,讓道教樂人在宮

中演奏。道教音樂的演唱大多是齊唱、獨唱或一唱眾和的形式。音樂風格多為淡雅清閒之調。

道教音樂的器樂形式,主要是吹管類和打擊類樂器。道教音樂一般分為兩派,即「全真」派和

「正一」派。前者的音樂趨於樸實、淡雅,後者則明潔、輕快。



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君主中少有的音樂家,他不但會演奏許多樂器,還懂作曲。《霓裳羽衣曲》

是他創作的一首舞蹈樂曲。舞蹈根據樂曲編排,而樂曲是吸收了《婆羅門曲》之後創作的。這

是唐朝最享盛名的一個舞蹈曲目,是音樂、舞蹈、詩歌三者結合的多段歌舞。《霓裳羽衣曲》

開始時先有一段節奏自由的器樂演奏,叫「散序」;接著是慢板的歌唱,叫「中序」;最後是

節奏急促、起伏變化的舞曲,叫「入破」,以舞為主,是全曲的高潮。舞姿柔婉,猶如雪花隨

風旋轉飄揚。此舞曲從唐玄宗時代一直到唐後期都是宮廷中的重要曲目。唐玄宗愛妃楊玉環

(楊貴妃)就以擅長跳這曲霓裳羽衣舞而著稱。


絲路與佛音迴響


自漢通西域之後,中原與西域間的音樂文化交流不斷加深,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方面,西域音

樂都進一步豐富了中原的音樂文化,並由此輻射到其他區域。有很多西域樂器沿絲綢之路傳入

,如胡笳、琵琶、角等便是。

西域音樂風格的傳入,也影響了當時中國的佛教音樂。由於佛教及其音樂的傳播者大多為西域

、天竺的僧人,故此起初的佛教音樂大多具有西域的風格特點。後來,佛曲梵音漸與中原本土

的音樂相融合,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佛教音樂文化。

據說,曹植曾在佛樂中國化方面作出探索,並創作了《睒頌》、《太子頌》的梵唄新聲。梁武

帝蕭衍也曾創作過很多融於佛教的雅樂,並創立了「盂蘭盆會」、「無遮大會」等佛教儀典,

對後世中原音樂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佛教音樂可說是從「絲綢之路」上走來,流入宮廷深處及民間市井,至今還回盪著音樂文化交

流的歷史樂章。

不凡的道教音樂

早期的道教音樂,是用以通神、傳道的手段,因而它所體現出來的主要是神和人的關係。其具

體表現形式是融巫樂之舞與民間歌樂為一體,加以笙管鐘鼓伴奏,並將人的祝禱辭彙於其中,

以示在敬神的同時,達到通神的目的。後來隨著科儀的漸漸完善,不凡的道教音樂被視為達到

「虛」、「無」 以及「天人合一」的境界。道教音樂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聲樂和器樂。其

中,聲樂依據不同場合的需要,又劃分成諷經腔、唸咒腔、誦誥腔、腔韻四類。需要強調的是,

極富旋律性的韻腔又可分為陽調和陰調。

如在武當山玄門日誦早晚課所用的《澄清韻》就屬於陽調。其音樂清新平和,淡雅中不乏力度,

恰似神靈與心靈的對歌,令聽者回味無窮。再如在做道場時所演奏的音樂《白鶴翅》,就是為

了迎接諸神而演奏的。據說農曆臘月二十五日是玉皇大帝巡天的日子,因此作為迎神之樂的

《白鶴翅》所蘊含的仙歌神境,自然是道教音樂所要突出表現的內容。

至於器樂方面,除了笙管鐘鼓等伴奏樂器外,最特別的是木魚-道教祭典中最重要的法器。



不可小覷的木魚

木魚是武當山道教諸種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樂器,幾乎所有道教音樂場合,都要用木魚來擊

節,通常是一大一小兩個木魚配合使用。

然而,木魚本是一種佛教法器。相傳魚晝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魚形,擊之以警戒僧眾應晝夜思

道。形制有二:一為挺直魚形,用來裝粥飯或集眾、警眾,懸掛在寺院走廊上。一為圓狀魚形,

誦經時放在案上所用。明清以來,民間音樂如《木魚書》和潮劇、粵劇音樂中常用到木魚,使

木魚除為法器外也兼作樂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viana929 的頭像
    viviana929

    viviana929

    viviana9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