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布農族的(pasibutbut)是一首在傳統布農社會於每年二月播種祭(minpinan)之前,郡社及巒社群人所
唱的一首祭歌。由於其演唱的複雜性及禁忌的限制,因此無形中增添了很多外加的神秘感及不同的解釋法。
以小米(dilas)為主食的布農族人,在每年整地完畢到播種祭之前,就運用一套嚴肅的祭儀,透過
pasibutbut的集體演唱,把布農族人的心願及祈求傳達給dehanin。
  由於儀式的嚴肅性,pasibutbut的演唱自然也加上了不少限制及禁忌,過去在傳統的約定俗成之下,
族人也都恪遵規矩,嚴守禁忌,以最虔敬的心情來演唱。

pasibutbut在郡社群、巒社群中視為虔誠之祭歌,然而這種世上罕見而奇特的唱法,布農族的祖先們是從
哪裡學會這首歌呢?據仍然演唱pasibutbut的數個村落調查採訪結果不外乎下列三種傳說:

1.布農族的祖先們在某一次狩獵行動中,乍見幽谷之中飛瀑流瀉,蔚為奇觀,尤其是在幽谷中飛瀑流瀉造成
的迴響,令他們聞之不禁生出肅穆敬畏之感,回到社中之後他們發現今年的小米收成比起過去任何一年都要
豐盛,於是聯想起或許天神dehanin預示其所好,於是社中這些男子將在瀑布中所學到的音響傳頌下去,代
代不絕。持這種說法的以高雄縣郡社群的布農族為最多。
2.也在一次狩獵到某一獵場時,他們祖先發現了一棵巨大的枯木橫亙於地,巨木中間巳中空,此時成群的蜜
蜂(linmo),又稱(hatongusazu)展翅嗡嗡作響,在中空的巨木之天然共鳴箱中鳴響,族人雀躍不已,
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聽過這種天籟之音。於是這些男子將他們在山中聽到的音響模仿唱出,加上族人個個都
是合唱的能手,於是代代相傳下去。台東縣境內郡社群及南投縣信義鄉(明德、羅娜)布農族都持這種說法。
3.花蓮縣卓溪鄉崙天部落巒社群布農族則認為他們祖先聽到在結穗盈盈的小米田中,成群結隊的小鳥振翅疾
飛而過的聲音,交相模仿而學會了這首歌曲。


一到了播種祭之前,祭司決定了祭日,此時祭司會慎選族中這一年之內所謂最聖潔的男子六至十名,住於祭
屋之內。次日,祭司帶領這些成年男子在屋外圍成圓圈,雙手互相交叉置於背後,圈內放置種粟一串。此時
在祭司的領唱下,先在屋外演唱這首「祈禱小米豐收歌」,然後再慢慢移入屋內,象徵今年播種的小米能豐
收,並堆滿穀倉。由於這首祭儀歌曲的演唱形式之特殊性及其與整個祭儀結合的複雜性,這首pasibutbut
早已蜚聲國際,中外皆知。
布農族人自稱pasibutbut為「八部音合唱曲」。但是單從音樂的結構觀之,演唱的聲部最多只有三部形成
的複音現象。只是唱這首曲子時,必須要八名成年男子以上分成『mahOsgnas」、 「manda」、
「mabonbon」、「lagnisgnis」等四個聲部,再依一套嚴謹的規則慢慢依次進入合唱。由於每一位歌者的
音質迥異,因此八部合音的錯覺現象於焉產生。無論如何pasibutbut已是一首中外皆知,並且最具特色的
布農族傳統歌謠。
●●●●●●●●●●●●●●●●●●●●●●●●
.就布農族傳統的習俗來說,「八部合音」是在族人舉行打耳祭後,為祈求來年豐收所進行的祈天儀式。由
於小米是布農族最重要的作物,因此在「八部合音」的過程中一首壓軸的關鍵曲便名之為《祈禱小米豐收歌》。
據族人表示,他們非常重視八部合音的過程,因為他們相信,來年小米是否能有好收成,端賴鳴唱之間和諧
與否。因此,在族人唱和之際,皆是以虔誠的心發出自然柔和的旋律,讓歌曲臻至完美的境界。
據說這首《祈禱小米豐收歌》需要九個人以上一起合唱,唱的時候分為三部,一開始由長老領唱,音域頗為
低沉,另外兩部則陸續加入合唱,音域才逐漸爬昇,直到三部合聲達到最高音階,合唱才算完整。一般人通
常對於布農族創造出這種幾近零缺點的合鳴感到質疑,在沒有任何樂譜的情況下,族人是如何開始這樣特殊
的音樂?後人又怎麼去延續祖先的文化呢?

相傳布農族人的祖先早期大多居住在高山,鎮日與山林為伍,對於自然界的一切,除了敬畏之情,更有著無
比的好奇心。某天,族裏的壯丁在追逐獵物時,來到一座壯觀的瀑布前,眼前的獵物突然消失了。忽然間,
他被聲勢浩大的水聲所懾服了,於是他放下弓箭,靜靜地聆聽瀑布帶給他的啟示。回到部落後,他引導族人
以合唱的方式,創造出這種獨一無二的八部合音。除了源自於瀑布所引發的靈感,對於八部合音,族人還有
另一種說法。當長老率先起音之後,族人要適時並有順序的加入合唱的陣容,但是在進行的過程中,族人必
須默契十足。因為每一個人都要去挑選不同的音階來唱,並逐漸將歌曲由低點提昇至高點,在抑揚頓挫之間
,都要注意和諧度及韻律,使整首歌曲在吟唱的階段中漸入佳境。

若要探究布農族人用何種方式去傳承八部合音,或許可以膚淺地說,可能歌唱本來就是布農族人的天賦,因
此八部合音得以世代相傳又不失其原味吧!但是若以布農族的社會組織制度來看待八部合音的傳承,則又是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

在傳統的生活中,布農族遵循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的禮教。女人的織布機男人絕對不准碰,而男人的背網籃
具,女人也摸不得;一切的工作由年長者發落。而家庭制度也相當嚴謹,一個家族居住在同一個大型家屋,
使用同一穀倉,用同一個爐灶共炊。

相同的紀律也表現在工作上。布農族人喜歡群聚在小米田一起工作,從開始收割到整理作物的過程中,他們
會主動圍成圓圈,認真地堅守自己的崗位,不能隨便嘻笑玩耍,甚至不能喝水,必須以極有效率的分工合作
方式共同完成小米採收的忙碌工作。

從以上簡單的描述,大抵不難看出布農族人的忠誠、合群、勤奮及團結性,除了獨善其身,他們還將個人的
美德擴及到整個民族,因而外人總能感受到布農族的強悍團結。也就是因為他們處處都能嚴守紀律,所以
「八部合音」只能說是布農族集體意識彙集後所散發的強大威力,縱使這只是其中一個面向,但或許這就是
八部合音至今仍能在聲樂界立於不敗之地的最主要原因吧!

「八部合音」起源於布農族「播種祭」祭歌”祈禱小米豐收歌”,演唱時由族中長者先起音,其他歌者則分
二至三部的和音陸續加入,當音域高到一個層次時,就出現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為八部合音。八
部合音由偶數位的布農男性圍圈演唱,只有旋律卻無歌詞,沒有樂器與舞蹈,保留了人類進化過程中最原始
的歌唱形式。將和諧美滿的美學概念與沈潛內斂的社會觀,完全融入音樂中,在世界原始民族中獨樹一格。

八部合音的小米豐收歌,較有名的有兩個地區
  1.pasi but but 南投縣信義鄉明德村(巒社群)
    pasi but but中布農的郡社群及南布農巒社群中使用,用於
    傳統布農族的一月撒種祭(minpinan)到三月間拔祭(manato)
    期間所演唱的祭儀歌曲。一到了播種祭之前,當祭司決定了
    祭日,此時慎選族中這一年中聖潔的男子六至十名,演唱小
    米豐收歌。

  2.pasi haimu台東縣海端鄉霧鹿村(中布農的郡社群)
    依據台東縣境布農人的說法 pasi but but 和 pasi haimu
    是同樣的名稱,但是pasi haimu 是比較古老的稱法。
    pasihaimu是流傳在台東縣海端鄉霧鹿部落的歌謠,至於其它
    群都沒有這首歌謠。全曲有三次固定的歌頭出現,但第二次
    和第三次,每次一定比前一次歌頭高小三度。原則上pasi
    haimu 是一種加了歌頭的 pasi butbut變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viana9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